返回列表 发帖

No. 48 超越平凡的生活

本帖最后由 Jasmine 于 2011-8-19 00:54 编辑

那天,听许巍的一首老歌《完美生活》里唱着“我要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正好收到一个朋友的活动邀请函。
她业余运作一个NGO做7周年庆。她的这份坚持很让人感动。继而想到JM策划中的、进行中的、已经做过的很多公益组织的发起人,他们或贡献业余时间松散组织公益行动、或全职投入成立正规/草根的NGO谋求发展。他们之中,有20出头的,有30而立的,有已近天命的。我觉得他们的生活超越了平凡,故此萌发了这个策划。
初步设想是做成一个系列专题。我目前接触到,且有一定了解的组织如下,欢迎大家补充: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Giving advice at the right time has to involve a great deal of intelligence.

No.53 智耕农
http://www.jointings.org/bbs/red ... o=lastpost#lastpost


这位新晋的妈妈关注食品健康,并投身其中,我感觉孙学音身上有份使命感。
了解他们做SE的模式外,也可以纳入这个专题做一篇稿子的。
Giving advice at the right time has to involve a great deal of intelligence.

TOP

RE: No. 48 超越平凡的生活

32岁职业旅行者的 背包十年
http://wenku.baidu.com/view/c931ac6627d3240c8447ef4d.html

TOP

NGOCN相关报道

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 ... 11-07-25/165221.htm
(云南信息报)NGO发展交流网的“滚蛋日记”

云南信息报 2011年6月28日
       
        双击自动滚屏         时间:2011-6-28 16:52:21        
       

告别会现场


分别了,大家一起吹灭蜡烛。


告别会上特意买来了梨,意为将要分离

       早在4年前,云南就有超过200家国际NGO组织和数量庞大的本土NGO在这里设立项目办和开展活动,这一数量超过北京和上海。然而,在过去的4年里,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政策不断放宽,加上社会资源汇集,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人才正把目光投向以上三地。



       NGOCN的“搬迁”之举,名义上是为了适应其定位从草根组织转型为社会企业,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更像是诸多NGO发展遇到的复杂问题的叠加。我们重新梳理NGOCN在云南参与公益的点点滴滴,意在进行一场不留情面的彻查与反思。



       关于NGOCN



       NGO发展交流网(www.ngocn.net简称NGOCN)是一个非政治,非宗教的民间公益交流平台。网站成立于2005年,是一个面向中国大陆地区服务的公益互联网平台。旨在以志愿的精神,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推动面向公众,具有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工作,催生及支持本土化的志愿者及民间公益小组,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参与社会服务发展工作。



NGOCN大事记



2005年1月正式诞生



2006年7月拥有第一名全职同事



2006年10月,举办第一届公益FLASH大赛,NGOCN首次与媒体、企业合作推动公益项目



2007年1月,建立初步的内部治理结构,成立过渡期理事会



2008年7月,史上第一届正式理事会成立



2008年5月13日凌晨,5·12地震发生以后,NGOCN迅速反应,呼吁民间组织的联合行动,并参与成立5·12联合办公室。



       紧张的工作状态突然从彭微风的生活中抽离出去,这个曾经的NGOCN负责人感到很不适应,她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不满周岁的孩子。



       5月29日下午,昆明茶花青年旅馆,一群年轻人搞了一场小型的送别音乐会,尾声是切蛋糕,蛋糕上面用奶油写了几个字——“NGOCN滚O”。他们用这种略带无奈和自嘲的方式,为在昆明成长了6年的NGO发展交流网(下文中简称NGOCN)画上了一个逗号。



       下一站,是广州。



        在彭微风看来,NGOCN离开昆明是其转型发展终究要做出的一个选择,但一些外界因素的发生和自身发展的瓶颈加快了这个过程。“谁愿意背井离乡?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NGOCN创始人代理主任、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简称ICS)项目主任陆非说,“我们现在表面上很风光,可是内心很彷徨。到广州也同样不可测,但是至少在人才与资源等方面要好很多。”



        出生于“国际化”的“草根”



       2004年陆非25岁,开始频繁地进出昆明这个被誉为“NGO摇篮”的西南边疆省会城市,他在业余时间推动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国际色彩”过浓的云南NGO论坛实现本地化。



        陆非回忆,此时的云南NGO论坛,还是一个松散的交流探讨平台,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组来实现每个季度的聚会和不定期的研讨会,在NGO之间交流信息,参与者主要是国际组织的员工。

云南NGO论坛诞生于1996年,最初由在华从事发展工作的外国人士创办。“当时交流以英语为主,论坛很难与本土的草根组织形成互动”,陆非参加了几次活动,观察到论坛非本地化是一个大问题。

1994年3月31日,“自然之友”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功的民间环保团体诞生。一年后,云南本土民间组织就已经超过了40家。这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条件,“动植物王国,老少边穷,层次非常丰富”。



       但是土洋民间组织、NGO和民众之间却缺乏联结的纽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众希望参与一些公益活动,但找不到合适的切入途径;另一方面NGO对本土化的职员、志愿者都有较大的需求,也希望有更多的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工作,但由于和本地实施项目的国际组织语言不通,做事方式不同,双方缺乏交流合作的接口。

如何实现本土化?成为云南NGO论坛要发展壮大必须解决的问题。

2004年,当时的云南NGO论坛协调人Ben和陆非多次讨论,开始尝试着寻求另一种新的运行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组建NGO发展交流网,定位是做一个本土化的注重志愿精神的网站,旨在推动更多国内志愿者/义工参与到社会发展工作中来(尤其是西部地区),以此熟悉NGO的工作并认可传播其理念和精神,最终成为更具开放性和本土化特色的NGOCN。



        “蜜月期”里长大



        出于谨慎,也限于资源和人力,网站试运行的半年里没有公测,仅仅以新建网站为依托低调运行,以便观察适当的发展路径。到2005年初,才开始在全国招募志愿者,并开展各种活动。

在此期间,国内NGO成长环境逐步宽松。2004年3月,《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正式颁布和实施,使公益性非营利基金会具备了规范发展的法制框架。当年年底,中国政府第一次表彰来自全国各地的540个民间组织。

中国政府还向民间组织伸出合作的橄榄枝。2005年12月19日,国务院扶贫办、亚洲开发银行、江西省扶贫办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举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启动仪式。这是政府扶贫资源首次向NGO开放。

几乎同时,NGOCN也感受到政策宽松带来的好处。网站招募的义工和志愿者在短时间内突破了100人,这个群体以30岁左右的城市白领为主,分布在全国各地,来自各行业。



       NGOCN第一次成为真正的一个以义工为主体的民间公益交流网络。这些义工分别担负起网站建设、资料收集、翻译、项目策划实施等各项工作。



       一直困扰NGOCN的老问题:如何将“国际化”转为“草根化”,找到解决的方法。

随后,NGOCN开始组织一系列的主题沙龙、专业培训等公益活动,试图通过各种活动向公众传播公益知识,培养公民意识,以行动传达对弱势人群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同时以网站信息服务和人力资源支持的形式为国内组织提供帮助。这使得NGOCN在短期内成为了云南最具影响力的NGO组织之一。



       这个时候,云南方面也对NGO采取更大力度的开放政策。2007年2月1日,云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启动仪式上,NGO团体以一个方阵出现在现场。6月,云南省建设厅等部门组织了关于环保信息沟通的座谈会,邀请了部分环保NGO的代表到场。



       对于很多本土草根组织来说,和政府的蜜月期到来了。



        没有“婆婆”的麻烦



        2006年,NGOCN以义工为主体的模式在现实操作中,遇到了网站信息滞后,技术升级困难,以及人员不稳定等问题,建立全职长期的团队势在必行。



       和绝大多数NGO一样,资金首先成为了NGOCN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阻碍。

      

       “对于像我们(NGOCN)这样不小心就容易‘惹事’的组织,相关部门躲还来不及,不可能有谁敢冒那个风险来当我们的‘婆婆’”,彭微风苦笑。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民间组织需要“双重管理”,即除了在民政部门登记,还需有相关领域的“业务主管部门”。这个主管部门被业内人士称作“婆婆”,对挂靠的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管理。



       “找不到婆婆,那么就只能依靠海外资金来支持工作”,彭微风说。



        2006年,NGOCN争取得到了香港的一家公益组织的资金支持,至今该组织仍是NGOCN主要资助方。“这不是件好事,因为我们资金的来源太单一,一旦资助方式出现变故或者资助方撤出大陆,对于我们来说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直到现在,这个风险也一直悬在他们心里。



       虽然资助来源单一,资金也不宽裕,但是NGOCN终于还是有钱对网站进行升级更新了。

“07年之前,我们的页面非常难看,网络1.0的技术早就跟不上时代了,所以在07年之后,NGOCN开始增加博客链接等内容,让用户体验到2.0 的服务。”2007年7月,NGOCN进行了创立以来的第一次大改版,将网络1.0与2.0在页面上进行了融合,这为NGOCN吸引来了一大批稳定的用户。



       但真正让NGOCN获得公益圈业内人士的认可,是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的。“中国NGO在灾后成立救灾平台,大批‘地下NGO’积极救灾,得以见天日,而政府也采取宽容态度。香港NGO以专业及良好的管理,配合大陆NGO的网络,协调统筹救灾。” 香港《亚洲周刊》刊文称,大陆NGO的网络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协调统筹救灾的作用。



       陆非在汶川地震当晚便联系了国内的一些草根组织,他们在深夜联合发起一份倡议书,吁请各地草根联合起来,组织参与到5·12地震援助行动中。



       这份倡议书最后催生了“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没有多久,在各个NGO互相合作下,联合办公室建立了一个极大的草根网络,可以接触灾区很远很孤独的小村,我们尽力中转信息,并尝试援助运送各类物资,累计达1000余万元”。陆非当时就通过NGOCN对灾区最新信息的及时发布,来实现协调后方物资配送和前线人员调配。



       经此一役,通过新华社、《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重量级媒体的报道,NGOCN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成为国内主要的公益资讯网站之一。



       在随后的玉树地震与舟曲泥石流的灾难救助中,NGOCN也发挥了同样的信息中转物资协调作用。



       危机来的突然,谁也没有预料到。



       2010年初西南大旱,关于干旱原因的种种猜测与言论充斥各大网站和媒体,一位网友在NGOCN上转载了一篇对造成旱灾原因猜测与分析的文章。2010年4月6日,网站突然被强行关停,网站原有的域名不得不进行更换。



       网站关停是否与这篇文章有关系,至今没有准确答案。虽几经交涉网站恢复,NGOCN已经有了撤离云南的念头。



       “滚蛋”



        在“滚蛋会”结束的第三天,NGOCN通过网站和官方微博同时发布了一份公告:“自昨日(6月1日)起,NGO发展交流网(NGOCN)已经正式搬迁至广州,现任负责人彭微风也已经正式离职,请各位朋友变更如下联络方式以便继续与NGOCN保持联系……”



       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还未“长大”的NGOCN真的“滚蛋”了。



       来自昆明、上海、贵州、广州、玉溪、临沧等地的NGO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前来送行。他们的道别感言表明了一个事实——很多人最初投身公益,都缘于NGOCN;一些民间组织的长大,也缘于NGOCN的人才孵化。



       彭微风认为,导致NGOCN“滚蛋”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作用力。“只不过外界因素让这个过程加快了。但我一直认为离开不是一件坏事,广州的大环境要比云南好一些,我们将来要转型为社会企业,在广州资源更多一些。”



       NGOCN是中国千万个民间机构的缩影,他们要解决的不仅是外界难以控制的因素,还有更多自身的因素。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NGOCN就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一位网站的技术人员,三年之后,他们才招到这个人。



       “做互联网出身的人都往大城市跑,像昆明这样互联网产业不是很发达的地方,招一个技术人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么我们对来报名的人不满意,要么就没有人来报名”,彭微风说。



       2008年,彭微风对网站已经忍无可忍,“页面很不规整,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任何人一发帖都能显示在首页上去,这导致了大量的垃圾用户来投机取巧,乱发广告”。2009年2月,这名新招的刚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用了9个月终于把网站的改版完成。



       六年发展,NGOCN在公益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成为云南最有影响力的公益资讯交流网站。大名气带来的烦恼是,“影响力和知名度上来了,不时会接到一些电话要求删帖,NGOCN人手严重不足,一些问题没有及时发现或处理,就容易出现误会”。



       2010年10月,NGOCN再次接到关停通知。一年内两次关停,对NGOCN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大量稳定忠实的用户流失掉。“一次还好,但是一年停两次,这让用户对我们的网站失去了信心,特别是一批活跃在博客上的网友,他们的文章与信息一关闭就彻底找不回来了”。彻底找不回来的还有一批跟随 NGOCN多年的用户,彭微风欲哭无泪。



       这一次被关停的原因,没有任何人知晓,也无从猜测。“我们现在时常会不顾得罪网友删一些帖子”,陆非认为互联网发展最需要的就是空间,尤其在 web2.0时代,更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管得太紧用户就会走,太宽又会死,现在是一个很痛苦的阶段,选择到广州发展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摆脱困境的方法。”



       于是,NGOCN真的选择了离开。



       未来 转型社会企业



       彭微风想开了,她经常拿广州和昆明作比较,就做互联网而言,广州的氛围和环境相对宽松,资源也很丰富,同时IT人才也很集中,“在昆明出生的NGOCN,到广州长大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NGOCN搬迁之后,怎么走下去?



       “目标更加明确,就是向社会企业转型。它的目标是推动民间公益的发展,也许用社会企业的模式,能够减少一些误会和矛盾,增强未来发展的持续性。但从 ‘草根化’到‘公司化’,这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思维模式,需要较强的商业背景和网络创业经验,这两方面我都不擅长。”彭微风认为,没有“婆婆”,目前 NGOCN在“草根化”与“公司化”之外,还找不到第三种生存的可能。



       NGOCN在昆明的队伍解散了,原有的工作人员除了编辑张芳和技术人员留下,全职人员翠翠和负责人彭微风都选择了辞职,其内部也开始了新的人员重组。



       事实上,陆非更担心的危险一直没有发生,虽然它一直都在。



       2010年2月,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暂行规定》,要求所有与境外组织合作的项目均需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报外事办同意进行备案。



       这个条例对规范云南民间组织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给那些没有主管“婆婆”的民间组织带来压力。一些没有注册没有挂靠单位的草根组织难以继续与海外公益组织直接合作。即使是已经注册的公益组织,备案往往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走完程序,给项目持续发展和对外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NGOCN远走广州,与这个规矩也不无关系。



       但是规则的无情与现实困境之间的冲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将困扰大陆的民间组织,如何缓解冲突,需要协商和摸索。



        网友总结说,云南给了NGOCN的无人能及的过去,却无法托起它的未来……
Giving advice at the right time has to involve a great deal of intelligence.

TOP

OCEF口述历史之你是我甜蜜的负担

因为检索确认“梁敢”的正确写法,发现这篇文章,很喜欢此段:


在OCEF得到了什么
最大的收获是交了一大批的好朋友,对世界充满信心。这个世界不很大,如果你接触的人都是让人感觉舒服的人,那么你对世界的感觉会很乐观。现实生活中,可能你会遇见不公平让人感觉难受的事情,这时候每个人都需要心理上的安慰。

我加入基金会以后,感觉生活特别有希望。我喜欢这种气氛,喜欢这些人,感觉很亲切。虽然大家没有见过面,但是似乎已经很熟悉了。每个人都比较单纯,和大家一起做事情和交朋友感觉非常开心。静远曾经说过,说进了基金会后感觉对人性比较有信心了。



原文: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60157/
Giving advice at the right time has to involve a great deal of intelligence.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