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快捷的采访方式——网络采访

http://xwc.gog.com.cn/system/2008/04/09/010250348.shtml

快捷的采访方式——网络采访

http://www.gog.com.cn 08-04-09 15:12 金黔在线-新闻窗

  在办公室或在家就能采访到自己想采访的对象,这在多年前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在今天,网络采访已经成了一些媒体时常用到的采访手段,通常用在采访那些远距离、全球性的采访的对象。不过网络采访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具有局限性的,它的地位还不能超越传统采访。  网络采访的对象和形式
  在采访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
  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从这一点来讲,网络采访的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近两年,《贵州都市报》的一些记者也尝到网络采访的甜头,2007年,该报专刊中心的记者通过邮箱、MSN等形式采访到了多名知名的教授和作家,从而写了很多影响较大的文化专访。试想,如果是传统的采访方式,路上的颠簸加上花费,采访成本就很巨大了。
  2007年底,重庆一家报纸也通过网络,联系到萨马兰奇的助手,表达了想采访萨翁的意向,得到同意后,也成功采访到了萨马兰奇,近几年,媒体通过网络采访国内以及国际采访对象的例子数不胜数。或者可以这样说,网络采访已经成了记者的常规采访手段之一。  网络采访逐步盛行
  记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采访,还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新闻资源为自己服务。难怪有人说,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
  因此,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
  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所收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
  从这里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盛行,让新闻记者与世界的距离不断缩小,“地球村”也越来越小。
  今天,很多记者要查询某个新闻的新闻背景时,很多都不用去新闻发生的部门去采访,而是通过网络搜索便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网络采访的局限性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下去,就会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而所做的报道也缺乏现场感。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
  试想,如果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或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仅仅依靠网络,是采访不到深入其境的新闻的。
  另外,网络成为一个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因此,在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
  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以上种种局限,决定了网络采访是不能超越传统采访的,它只能是记者采访手段的一把“快刀”。
  (作者单位为贵州都市报)
Giving advice at the right time has to involve a great deal of intelligence.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