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采访提问 [打印本页]

作者: Jasmine    时间: 2010-3-5 23:15     标题: 关于采访提问

本帖最后由 Jasmine 于 2010-3-5 23:35 编辑

今天JM组内有人问到采访提纲的事情,前几日大家在邮件讨论下面的几个专题,都说到采访提纲。记得刚做记者那会儿,到处找书学习,不记得是那本书上说,会提问的才是好记者,会提问比文笔好重要。原话忘记了,大意如此。于是认真的把这句话摘抄在报社发的采访本上,每次外出采访都会看看这句话。有时候,可以提前做采访提纲,而有时直奔现场去,没有多少时间准备。

那么如何提问呢?

查了些资料,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学习吧。
我想,还是要实践出真知,得自己留心向前辈学习,多实践,多改进吧~~

2#  记者该怎样提问?
3#  提问的基本要求
4#  开放式与闭合式
5#  钱三强为记者解围
6#  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7#  “能不能请你赶快爬到你的问号上去?”


大家查到其他的资料,也可以跟帖,这样后加入进来的TX要查资料,会方便很多~~

作者: Jasmine    时间: 2010-3-5 23:17

记者该怎样提问?

http://www.cnr.cn/luntan/sytt/200706/t20070619_504494389.html
有两位记者的提问值得一学:第一个在现场提问的是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冯诚。姜还是老的辣,训练有素,在沉稳中蕴涵大气:一手拿着采访本,意味着对被提问人的尊重,也表示“我不是信口开河,我是有备而来”,一手拿着话筒,快人快语:首先是对新任领导班子的祝贺,拉近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然后说,“过去五年,湖北政通人和,八届省委班子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务实、亲民的形象,这是这几年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这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让湖北省委班子觉得你熟悉湖北的情况,你了解湖北的发展,最后才是真正要提的问题:“请问俞书记,今后五年,如何带领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推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看似简单、毫不相关的三句话,仔细分析,实际上环环相扣:第一句话是有“礼”,第二句话是有“据”,第三句话是有“诘”,逻辑严密而听者清晰,问题集中而不至于让答者“顾左右而言他”。

  另外一位就是湖北电台采访部主任梁延。她的第一句话在自我介绍之后,为自身媒体做起了“隐形广告”:“我们新闻广播现在正在现场同步直播见面会”,这让被采访者有两种好感:一是这位记者很敬业,她在新闻在;二是这为记者集体荣誉感很强,在这种场合还惦记这自己的团队,惦记着直播。其实更重要的是,她传递出的信息对被提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正在直播,您说话可要仔细斟酌认真考虑。

  提问是采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新闻记者获取核心新闻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综合分析二位记者的提问,在提出实质性问题之前都有一个充分而必要的铺垫,或拉近距离,或层层递进。目的只有一个:让回答者心中有题、愉快作答。而往往被回答者视为“对不起,你的问题我没有听明白”、“你提的问题太大”、“谢谢你把你的问题重复一遍”等等,这恐怕是记者最大的悲哀!

  安身立命靠“常规动作”就行,别人怎么干你就怎么干,天踏下来有大个子撑着,不冒进,无风险,悠哉游哉;但快速发展就得靠“自选动作”出奇制胜,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大概在各类名人传记里都找得到这样的例子。作为新闻记者必备的“常规武器”,如何提问也该时常创新,时常出奇制胜。
作者: Jasmine    时间: 2010-3-5 23:20

提问的基本要求

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开始,少问多记;过一段时间,边问边疾;最后,又问又记(观察)。不管哪一步,都离不开“问”。有人统计,记者采写的稿件,80%以上的材料是通过“问”——向人提问而获得的。可见提问在采访中的地位。
《记者的素质与技巧》一书认为: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问”者。如何提问,是很有学问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由于提问破坏了采访的气氛,甚至破坏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提问当然是失败的。
第二,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记者应该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问题,然后抓住其中最关键的提问。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明白。
第三,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
第四,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什么是有特色的问题呢?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特色的问题。
作者: Jasmine    时间: 2010-3-5 23:21

开放式与闭合式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彻尔把采访提问归纳为开放式与闭合式两大类。
开放是问题范围很大,可以长篇大论回答。比如问一个田径运动员:“你对这届运动会有什么看法?”这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运动员回答这一问题有相当大的余地,甚至可以做长篇的谈话。反之,如果问这位运动员:“你对新落成的体育场跑道印象如何?”这就是一个闭合式的问题。运动员职能明确、间断地答复,或者说“适于快跑”,或者说“妨碍快跑”,或者说“这是第一流的跑道”等。曼彻尔指出:记者在采访当中,通常总是以开放式问题作为采访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样,被采访对象才能张口说话,在回答问题时,不受拘束,可以轻松自如地漫谈。然后再由开放式问题逐步过渡到闭合式问题,以取得具体、明确的采访素材。
如果一开始就提闭合式问题,采访很可能失败。大家看过日本电影《望乡》,其中的女记者三谷圭子,一开始就提了一个闭合式问题:“阿婆,你是南洋姐吧?……”把阿崎婆吓跑了。因为做过南洋姐的女子经历坎坷,一肚子心酸,全身的耻辱,最不愿也最怕别人揭她的地。记者刚接触她,还不熟悉,所以一提起这段往事,她就感到可怕、慌乱、紧张,以致拒绝回答记者。
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不是绝对的,可以互相转换。有个美国记者去调查“黑人在就业上是否受歧视”。她向许多黑人提出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你有没有受到过歧视?”回答总是说“没有”。而谈到具体事情时,又证实他们受到歧视。这位女记者哀叹:“黑人不说真话。”
主编提醒她:可能是你提问的方式不对。你问别人是不是收过歧视,这就非要别人回答受过,或者是没有受过。不要这么单刀直入。可以问他们:和他们具有同等资历的白人,是不是比他们提升得快?和他们同样工作的白人,工资是否拿得比他们多?如果他们是白人,现在可能在做什么工作?有没有黑人有工作能力却找不到工作的?确实,将原来的闭合式提问换成了这类开放式问题,效果就可能好些。
作者: Jasmine    时间: 2010-3-5 23:22

钱三强为记者解围


向访问对象提问题,有时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提得大一点。但是大要得当,使对方可以回答。切忌提那种大而无当的问题,使被采访的人摸不着头脑。这种教训是不少的。有一位记者这样谈他的教训:
1978年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我接到任务,要采访科学家钱三强。钱三强晚饭后有点时间,我应约前往。至于要钱老着重谈什么问题,没有来得及想清楚。一见面他问我要他谈什么,我说请谈谈参加人代会的感想。他苦笑着说:“哎呀,我们两个今天晚上不用睡觉了。这样笼统的问题叫我从哪里谈起呢?”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就请他从科学技术方面谈谈。他又说,科学技术方面问题很多,究竟谈哪一点呢?我只好说,您哪一点感受最深就谈哪一点吧。他沉思了好一会才说,他愿就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自力更生发展科学技术问题谈谈认识。至今我有时还在想,若不是钱老替我解围,替我想出了一个恰当的主题,我真不知道如何摆脱那次的窘境。下面是甲乙两记者在采访某厂党委书记前分别准备的问题,你不妨分析分析,看哪个记者提得得当。
甲记者:1、你们厂是如何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2、你们厂是怎样进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的?3、改革开放给工厂带来了什么收获?4、你对本厂现状有何感想?5、在成绩面前你是怎样想的?6、你们厂肯定还有不少问题,请真实地说说。7、今后有什么打算?
乙记者:1、你们领导班子每周学习几次?讨论些什么?2、你们党政镇领导有没有明确分工?平反了那些冤假错案?4、对知识分子政策落实得怎样?5、你们厂怎样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6、工人业余补习文化的情况怎样?7、近期搞了那些技术革新和改造?8、怎样改善职工生活条件?9、明年有没有新产品上马?10、党员怎样起骨干作用?
作者: Jasmine    时间: 2010-3-5 23:22

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准备采访提纲的时候,问题的设计很重要。艾丰同志曾经提出了六个“不要提”,很有针对性。照录如下: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作者: Jasmine    时间: 2010-3-5 23:23

“能不能请你赶快爬到你的问号上去?”


提问要尽力避免长篇大论、啰嗦而不得要领。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主持人被一个长达5分钟的问题所激怒,他不耐烦地问:“能不能请你赶快爬到你的问号上去?”一位被激怒的人是不会好好地回答你的问题的。
1992年,谢军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荣获冠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二天早晨半小时的 “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报道了这个消息并播发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录音。本来,在消息传来的同时便能听到谢军的现场回答是令人兴奋的,但听下去后便如同吞了一口夹生饭似的难以下咽。下面是问答的大意:
“喂,谢军,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紧张比赛,我想你一定是累了吧?(问了一个没有必要问的问题,结果记者啰嗦了一大串,谢军用 “对”一个字就结束了问答。)记者还嫌不够,又继续啰嗦:“但我想你一定是又累又兴奋吧,你现在的心情是不是这样?”谢军还能怎么回答呢?只能淡淡地应一句:“是的。”(到此为止记者什么也没问出来,谢军什么也没说,听众什么信息也没得到,而时间已过去一分钟。考虑到采访时被安排在早晨半小时的黄金时段,而整个电话采访才不到两分钟,这种无谓的问题就更难原谅。)紧接着便出现那个在中国新闻界采访中随处可闻的提问:“……这次获胜你有什么感想”……珍贵的两分钟过去了,听众没有听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留下的只是对这次采访的失望。
这位记者的失败,除了问题啰嗦、不得要领之外,还犯了一个提问的大忌。这就是:他提的问题,对方只能用一个字即可回答。“你一定很累吧?”“是”“你很兴奋吧?”“对”对方除了这样回答,还能说什么呢?但是,记者的提问应该让对方不仅是“答”,而且要“说”,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撬开对方的嘴巴,打开对方的心扉。
美国记者沃尔特•安德森采访曾经担任20世纪福克斯公司制片总裁(好莱坞历史上首位女总裁)谢里•兰辛时,在略微寒暄后问道:“谢里,你是怎么对待错误的?”“你愿意和我讨论你生活中最大的失望吗?”安德森继续问。在安德森将要离开时,他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害怕失败吗?”
在这里,恰当的提问引出了精彩的回答,仿佛珠联璧合。这需要双方都具有实力。




欢迎光临 Jointing (http://www.jointing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