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ting's Archiver

Jasmine 发表于 2011-11-7 21:49

善淘网

[url]http://www.ngocn.net/?action-viewnews-itemid-81323[/url]

海归弃高薪创国内首家慈善网店 已筹善款18万
收藏 打印 举报 来源: 公益创业网    发布者:刘晶晶 上海青年报
热度3票  浏览42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1月03日 08:00
分享到: 0

  “衣服新不新?九成新以上的可以捐给善淘网,他们将衣服出手,然后捐给公益组织。”最近,在微博上,这样的“口口相传”让一家“善淘网”出了名。虽然名字与淘宝有些像,但“善淘”的理念却有些不同:它只收闲置物品,卖家没有金钱回报,商品所获得的收益用来资助公益项目,公益项目由买家和卖家自己选择。这样一家在国内堪称首家的“网上慈善商店”,创始人是6个年轻人,团队成员大部分是放弃了高薪高职的海归。他们参照国外慈善商店的模式,希望在国内做一个全新的实验……

  善淘网开创国内先河

  买家边购物边做慈善,卖家将70%所得捐给公益账户

  正在筹办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Carol最近迷上了网上购物。她的小小英语教室里,全是在网上“淘”来的有趣小玩意儿。“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玩偶、玩具,我也可以用这些来教他们学单词。”小青蛙、维尼熊、米老鼠,装玩具的彩色纸盒,作为小礼品的绣花小背包、女孩头上戴的发夹……所有这些,都是Carol从‘善淘网’上买来的。自从偶然发现了这个慈善**,她现在很少再上淘宝购物了。“4月份开始,下了60来次单,不知不觉就已经买了5000多元的东西。”她笑着说:“我现在手上持有的‘股票’可不少。”

  她说的“股票”是在善淘网上购物后,网站给予的“公益股票”。“善淘网”之所以吸引Carol,正是这两个因素,一是价钱“实惠”,东西超值。二就是他们的口号:参与“大家的慈善商店”。

  在善淘网上挂出的商品,都是个人或企业的闲置物品。其中九成新以上的会拿出来交易,其他的会直接捐赠或是经过设计师改造后再进行拍卖。因为卖家是捐赠出物品,所以定价都很低,大部分都在百元以内。一件衣服十几二十元就能买到。像Carol买的正版的功夫熊猫玩偶,只要9.9元。有时候还能“淘”到些名品。像在专柜里要数千元的英国老品牌CLARKS的全新皮鞋,定价是100元。

  而所有在善淘网上出售的商品,销售所得的收益除了扣除30%的营运资金后,其他全部捐献给公益账户。记者看到,网站上有专门的页面展示了十几个不同公益项目的情况介绍,并列出了该公益项目需要筹集的资金额以及目前已经筹得的资金额度。捐赠者和买家在捐赠和购买时可以自己选择资助的公益项目,一旦交易成功,增加的资助款项就会显示在该公益项目栏目下,而买家和捐赠者也能获得相应的“公益股票”,看到自己在这些公益项目中所获得的“爱心股值”。“平时工作太忙,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公益,但是这样的购物,既解决了我自己的需要,又让我不经意地帮助了一些人,成为了公益的一员,这种感觉很好。”对于这种特殊的购物经历,Carol表示自己已经“爱上了这种体验”。

  海归人员放弃高薪高职,至今只拿少量工作补贴

  这种体验,正是善淘网CEO周贤所希望传达给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公益,公益可以不是纯奉献,而是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又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是善淘网倡导的“BuyForTwo”的理念,买东西不但为自己,也帮助别人。

  周贤,MBA及伦敦大学公共服务政策硕士学位,善淘网的灵感就出自于她。在这之前,她曾经创办过两家企业,涉足过教育培训领域,都做得很成功。2007年,她卖了自己的公司,到伦敦去学了一年“社会企业”。回来后,组建了团队创办善淘网。她说自己是典型的水瓶座人士,擅长从无到有。“善淘这类网上慈善商店的模式,国内没有,我们就是要让它成为可能。”

  2010年12月19日,6名初创成员开了2010年的最后一次例会,并确定了这个叫作“善淘”的网站于2011年1月6日上线。

  负责数据开发的钱荣,计算机硕士;在线商城经理钱辰,之前是中国联通高级客服经理……善淘的6位联合创始人各有神通,他们大多都是放弃高薪高职的海归。“因为善淘网刚刚起步,我们所有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现在在上海办公室负责品牌推广的3位,现在都不领全额工资,而是拿少量的工作补贴,但我们不觉得是牺牲。”创始人之一,负责品牌推广的营运总监徐璇如是说。

  至今已筹资18万元,“希望到明年底能做到收支平衡”

  位于新丰路上的江宁路街道阳光家园,也是善淘网的一个小小基地。每半个月,善淘的员工颖子都会到这里当一回老师,为这里的5名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年轻人培训图片处理。作为善淘网的兼职人员,所有网站上经过处理的漂亮的图片都是从阳光心园的这些残障工作伙伴的手中诞生的。尽管高管不拿工资,但对于基层的员工和这些兼职的残障工作伙伴,善淘依然坚持按照正常的劳务标准发放工资,因为助残就业也是善淘的一个公益目标。

  让残障人士等加入进来,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岗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帮助他们就业,这是善淘网运营中心经理孙夏燕提出的主意。孙夏燕也是善淘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说起话来开朗大方,举止非常自信。她也是一位残障人士,小时候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尽管在学历上和资历上都不逊于人,但是求职的道路却非常不易。

  “即使我的条件比其他求职者都要好,看到我的脚,企业最后还是会选择一个健全人。”在善淘网,孙夏燕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觉得这个工作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现在的我很快乐,我找到了更好的自己。”

  或许每个人都希望看到“更好的自己”,从今年1月份至今,通过捐赠、购买等方式获得“公益股票”的“善淘公益股东”达到4300多位,到今年6月25日,善淘获得的闲置捐赠品近12000件,销售额达到10万余元,为16个公益项目共筹资8万余元,这个数字到今天是176442.48元。

  “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创新的,没有模式可以参考的事业。现在最艰难的是推广理念,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在给我们正能量。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周贤告诉记者,社会企业的理念就是,要使人幸福。“所以我们希望善淘的专业团队也可以尽快拿到合理的酬劳,因为做公益并不意味着就是牺牲或是单纯的奉献,而是要有必要的激励来支撑善淘可持续地运行下去,并且将这个模式推动到更多的地方,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我的希望是,到明年年底能做到收支平衡。”而对于推广“大家的慈善商店”这个公益使命,她和她的团队准备用10年的时间来完成。

  对话

  遇到最多的问题:你们可信吗?

  记者:国内不少城市包括上海也开过“慈善超市”,一些公益组织以及网上社区也经常会开展“二手公益跳蚤市场”,善淘网与他们有何区别?

  周贤:“慈善超市”的主办方基本是政府机构,主要功能是帮困扶贫,一般都是交给街道来处理,与这种模式相比,我们多的是热情,因为我们提倡的是“大家的慈善商店”,各个群体都能参与进来。

  与公益组织以及网上社区开展的二手市场相比,我们多的是专业。一般二手市场的东西对于品质并无太大要求,而募集得来的资金也不能按照个人愿望赠予到专门的公益项目。而我们则可以做到这点。像我们筹集来的物品,都要求是“九成新”以上,并提供上门收取服务。二手物品会经过线下营运中心的分类、筛选、消毒等环节,再根据物品情况定价。此外,还有企业定期的库存捐赠。在架上半年没有卖出的物品,我们会进行分类处理。厚重保暖实用型的,会通过环保组织再次捐赠到贫困地区。不适合捐赠的物品会进入到我们的闲置改造项目,由创意设计师改造成各种时尚而实用的“新产品”,如包包、靠垫、娃娃、地毯等等,开辟公益产品线。

  记者: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各种事件的频繁发生,国内公益事业的公信力受到了很大的质疑。善淘网作为一个运用商业模式经营的社会企业,如何证明自己的公信力?

  徐璇:我们在刚开始创办时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可信吗”?首先,我们会尽量让一切都最大程度的透明化。为了让捐赠者以及购买者知道资金和物资是否真的流向了公益领域,善淘网在网站上会有非常明确的财务说明,什么用途,多少钱,何时到位,何时入账;每个可供选择的公益机构也必须将他们的财务报告和工作报告定期在线公布。我们还会定期出具透明报告,目前第一份透明报告已经公布,很多会员们也会提出疑问,我们都在网站上一一进行了回答。

  其次,除了捐赠者和购买者,我们所挂靠的联劝基金会,是国内首家扶持草根公益机构的公募基金会,作为第三方,也会定期对我们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核和监督。

  还有一点,我们所有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承诺,即使最后善淘网开始赚钱了,我们也不会参与股东分红。这也是社会企业与一般的商业企业最大的不同。

  记者:有数据显示,中国非营利机构的人员流失率很高。作为公益创业型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

  周贤:除了保证团队成员对公益创业有共同的理念之外,我们也会给人才提供相对平等的待遇,希望全职人员一样能拿到对等的待遇。此外,善淘网还设定了联合创始人理念。在善淘,只要在机构每个创新阶段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联合创始人,并享有共同收益。无论身份是全职兼职还是志愿者;无论他们的贡献是关键战略创意还是卓越流程再建;同时,联合创始人的提名与决定由全员参与投票。

  “善淘”模式能否成功?

  社会企业两大困境:缺乏商业运作能力,人才难留

  国内社会企业究竟几家?难统计。做得成功的?很少。“善淘”模式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企业”的关注。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企业在国内依然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商业运作能力和人才难寻,是其面临的两大困境。

  草根公益组织自求生存难

  “一点一滴高原小学洗澡室”,是善淘网在2011年1月6日正式上线后首批关注的公益项目之一。至今为止,这一由“一点一滴助学组织”推出的公益项目已经在善淘上获得了17000多元的援助。

  胡颖是“一点一滴助学组织”的公益负责人,这一助学组织一直在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他们的环境。“西部一些高原地区的学生,卫生医疗条件都很差,甚至连洗澡都是奢侈。”胡颖曾经志愿服务的青海果洛州满掌小学,共有400名学生,都来自方圆100多公里的牧民家庭,被四周的高山所围绕,交通不便,只能住校。但又没有干净的水源和洗澡的场所,孩子们有时候几个月都没法洗一次澡。

  “那些孩子,最小的只有三四岁,本来卫生条件就差,又没有很好的医疗设施,经常会发各种皮肤病。我们之前已经帮学校解决了取暖用的牛粪和常备药物储备问题,建起了图书室,现在就希望能够帮助学校修建一个浴室。”而最让胡颖犯愁的,还是“钱”的问题。

  据悉,目前,国内的公益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有几种,一是与政府相关的扶持部门合作,一是向基金会申请资金扶持,以及向企业拉赞助,或是通过义卖等方式自筹资金等。

  而像“一点一滴”这样的小型草根公益组织,要争取到政府和公益基金的支持,难度很大。企业更愿意进行一些本地公益项目,或是能让企业志愿者参与的项目。而对于草根机构的资质、自我生存能力、项目执行能力、运作规范程度的怀疑,让传统基金会更是轻易不向草根公益组织开放。胡颖表示,即使争取到了,也很难得到持续的资助。“基本都是短期的扶持,但我们的项目其实是希望能够长期做下去,也就是需要不断有资金进来,但这谈何容易。”

  资金来源单一、活动经费和运营经费不足,自求生存难。这是国内大部分民间公益组织面临的困境。在一次公益组织的培训班上,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庄爱玲这样表示。

  自我造血,社会企业4年前亮相

  据了解,在上海,目前不少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寻求措施帮助扶持民间公益组织。比如团市委所属的上海青年家园最近发起的“微行动”计划,为微小但具有公众效应的公益组织及项目提供资金扶持。上海也正在探索让公益机构通过招投标来获取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但招投标资格的评审标准中有一条,筹资渠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公益机构唯一的收入来自政府,一定出局。”上海民政局马伊里表示。她不主张对社会组织随便给钱,因为“社会组织要拓展筹资渠道,要学会和政府、企业、基金会打交道。社会组织必须学会社会化生存”。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企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在中国,“社会企业家”是刚刚出现了数年的新名词,它在2006年前后引进,在2008年正式登台亮相。

  所谓社会企业家,国际上的通行定义是:运用商业手段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家。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都包含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如促进城乡沟通交流,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量身打造就业机会等等。他们并不是靠捐款来支撑这些公益性质的活动,而是以商业活动的收入为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他们并不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利润的分配也与一般企业不同。

  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总干事庄爱玲认为,对于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的兴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以选择的道路。“与NGO不同,社会企业本身是公益组织,但通过运作企业的运营方式实现公益目标和使命,变被动地接受输血为主动地造血,既完成公益,也能解决自身的生存难题,解决了一些NGO比较头疼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善淘”的模式正是这类“社会企业”模式。对之,像胡颖这样的草根公益组织负责人表示了相当的认同:“它不仅仅是在维持自身运作,同时也在帮助我们这些公益组织得到更好的运作。可以说是帮我们拓宽了一条道路。”

  NGO转型社会企业:商业运作匮乏

  尽管如此,社会企业在中国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就像善淘网一样,很多事情必须一步步地摸索。“很难说有多少家算是社会企业,真正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沪上一位长期从事公益扶持事业的人士表示,而社会企业的来源,大部分也是一些非营利组织即NGO转型而成。

  “就我这几年观察,可以说国内的NGO对社会企业有非常大的热情,但是真正运作起来,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余志海,“多背一公斤”的负责人这样表示。“多背一公斤”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收集学校信息,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归来后通过网站分享学校资讯和活动经验,发动更多的朋友参与。当它为一些想进行公益服务的企业提供信息时,会收取一定费用。2004年成立的公益组织,2008年注册成为公司,“多背一公斤”可以算是是目前影响较大的社会企业之一。但也是直到去年,才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余志海至今记得在参加一个社会企业研讨会时听到的一个农民工食堂的案例,“这个食堂的初衷和理想无疑是非常让人赞赏的,但坦白说,太不专业了。无牌照的经营、乌托邦式的目标、缺乏食堂运营经验的团队、对客户需求了解模糊、错误的选址……几乎就是一个商业失败案例集。”有热情,有理想,但缺乏商业运作能力,这是很多NGO转型社会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

  “做一个传统NGO和一个社会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商业。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叫公司,还是叫社会企业,不管使命多么崇高,在日常运营中首先应该按照商业规则来运行。社会企业不是追求资金独立的伊甸园,它同样要面对激励的竞争,以及需要和传统NGO完全不同的运作能力,最起码的,你必须让你的公司收支平衡。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只是一厢情愿地进入这个领域,很容易落个血本无归。”余志海表示。

  人才难留:曾3个月发不出一分工资

  “正是因为做公益,所以说到钱似乎总是会有些尴尬,但是,没有钱,公益活动又如何开展?做公益的这些人又拿什么来吃饭?”在采访中,不少全职公益人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去年底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公益从业者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18.4%;月薪在1000到2000元、2000到3000元、3000到4000元的分别为17.5%、25.7%、12.9%。公益行业人员流动性大,而近八成离职者投向了非公益领域。现实打败理想的案例不计其数。同样是这份报告,指出国内众多新生公益机构对人才需求巨大,但这种需求和公益人的待遇很不相称。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人才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为弱势群体培训技能,生产并销售手工艺品,推动“公益消费”的“欣耕工坊”创立者朱柄肇表示。一方面是人员的构成,NGO大多数是理想主义者,缺乏商业运作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工资低,又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创业初期,必定有一段艰难的时期,这段时期能不能熬过来很重要。”余志海表示。他就曾发生过整整3个月发不出一分工资的事,所有的全职人员只能顿顿吃方便面。“不少优秀的公益人是兼职的,毕竟也要生存。”

  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宁曾经是一名海归律师,开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公司,在他成立自己的公益组织之初,是靠着人力资源公司来“养活”的。现在,他的公益组织已经能够自力更生。张宁的办法是开发“脑力志愿者”,发挥青年白领们的热情和创意,为企业等提供公益活动的策划,他的公益产品“绿行棋”等宣传环保低碳概念的“乐活”系列公益产品,就受到了不少企业、学校的欢迎。现在,他也辞去了CEO的职务专心公益。“无论是传统NGO还是新的现代公益组织,能否坚持下去,内容的创新和坚定的信念很重要。”
TAG: 公益创业 公益组织 善淘网 社会企业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